基孔肯雅热防控科普:重庆科力环保在行动

2025-08-06

一、疫情速递:警惕 "弯曲热" 的潜在威胁

近期,基孔肯雅热(Chikungunya Fever)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。据国家卫生健康委 2025 年 8 月发布的《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(2025 年版)》显示,截至 2025 年 6 月,全球已有119 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,我国广东佛山于 2025 年 7 月发生境外输入继发聚集性疫情,累计报告病例超 6000 例。重庆作为Ⅱ 类风险地区(媒介伊蚊分布广泛、存在本地传播风险),随着暑期蚊媒活跃期到来,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传播的风险持续升高。


基孔肯雅热因患者常因剧烈关节痛呈弯曲体态而得名(斯瓦希里语意为 "弯曲"),其病毒通过白纹伊蚊(俗称 "花斑蚊")叮咬传播,30%~40% 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重庆科力环保作为专业病媒生物防制企业,结合 20 余年行业经验,为您详解疾病防控要点及科学防蚊方案。


二、深度解析:基孔肯雅热的 "来龙去脉"

(一)病毒特性与传播链

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,对热敏感(56℃ 30 分钟可灭活),主要通过白纹伊蚊(我国主要传播媒介)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。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 2~3 天后具有传染性,感染者发病后 1~7 天为病毒血症期,此时被蚊虫叮咬可引发二次传播。罕见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(分娩时)、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,日常接触、咳嗽打喷嚏不会传播。

1.jpg


(二)症状与易感人群

潜伏期为 1~12 天(多为 3~7 天),典型症状表现为 "三联征":

  • 发热:中低热为主,部分高热,伴畏寒、头痛、肌肉痛;

  • 关节痛:24~48 小时内出现,累及踝、指、腕等小关节,疼痛剧烈("痛如骨折"),部分患者持续超 12 周;

  • 皮疹:发病后 2~5 天出现,躯干、四肢可见红色斑丘疹,伴瘙痒,数天后消退。

高危人群包括 65 岁以上老人、高血压 / 糖尿病患者及新生儿,可能出现心肌炎、脑膜脑炎等重症。目前无特效疫苗和抗病毒药物,治疗以退热(对乙酰氨基酚)、止痛、补液等对症支持为主,禁用阿司匹林(可能增加出血风险)。


三、科学防控:个人与环境双重防线

(一)个人防护 "五要素"

  1. 着装防护:穿浅色长袖衣裤,暴露部位涂抹含避蚊胺(DEET)、埃卡瑞丁的驱蚊剂;

  2. 物理隔离:安装纱门纱窗,使用蚊帐,避免在清晨 / 傍晚(伊蚊活跃高峰)前往树荫、积水区;

  3. 环境清理:每周 "翻盆倒罐",清除阳台花盆托盘、空调冷凝水、闲置瓶罐等积水(蚊虫孳生地);

  4. 化学防制:室内使用电蚊香、杀虫气雾剂,室外重点区域可配合灭蚊灯、电蚊拍;

  5. 旅行预警:前往疫情流行区(如东南亚、非洲)需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,归来后自我健康监测 12 天。

    2.jpg

(二)环境治理 "关键点"

  • 家庭层面:水培植物每 3~5 天换水并冲洗根部,储水缸加盖,下水道安装防蚊地漏;

  • 社区层面:清理绿化带落叶、废弃轮胎,疏通排水沟,投放苏云金杆菌(BTI)等生物灭蚊幼剂;

  • 专业服务:针对大型场所(学校、医院、工业园区),需通过病媒生物密度监测(如布雷图指数调查),制定 "环境治理 + 化学防治 + 物理防制" 综合方案。

四、结语:防蚊控病,科力与您同行

基孔肯雅热虽可防可控,但 "清积水、防叮咬" 需全民参与。重庆科力环保提醒:如出现发热伴关节痛、皮疹,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居史。共同守护 "无蚊环境",远离 "弯曲热" 威胁!


分享